阿里云服务器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技
科技 中商网 2023-11-01 506浏览

红星深度|科幻埋下的种子,让他们踏上梦想的征途

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已落下帷幕,但科幻埋下的种子,才刚刚发芽,它将让更多青少年踏上梦想的征途。

10月21日上午10点,成都科幻馆金星厅外,站不下的观众在门口望眼欲穿,乍一看似乎是为了某个重磅嘉宾慕名而来。进到厅里才发现,主持人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,演讲嘉宾也穿着校服,摄影记者、观众们也全部如此——这是一场中学生自己办的沙龙。

别看他们握着话筒时还有些紧张,他们可是一本有20年历史杂志的创作团队。从1999年起,这本名为《未来梦》的科幻杂志在成都七中的一届届学生中传承,脑洞大开的小说、科普、漫画,一次次惊艳着所有初读和再读它的人。

在一些人眼里,这不过只是青少年的自娱自乐,但是越来越多的故事表明并非如此。升学之路上,专注学习显得天经地义,是否还有必要去想象别的可能?

至于其中的矛盾,对于这些相信宇宙、相信未来的青少年而言,始终能够找到自洽的答案。

▲科幻杂志《未来梦》部分封面图▲科幻杂志《未来梦》部分封面图

“幻迷”老师的教学探索:

十年里,以科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

大约十年前,在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读初中的徐瑞双陪着朋友去书店找书,朋友的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读后感,让读一个叫刘慈欣的作家写的《三体》。

《三体》没找到,倒是有一本卷了边的《流浪地球》。于是在那个无事可做的下午,徐瑞双蹲坐在书架之间的狭窄过道,翻开了这本书。

此后的一个凌晨,她又追完了《三体》,望着成都上空棕黑色的天幕,感到自己的存在与云层后那片星空短暂交融。

▲《三体》《三体》

科幻中那个宏大空灵的世界,吸引她走上了科学的道路,渴望在人类未知的领域一探究竟。10月18日晚上,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神经科学研究所深造的她照常打开朋友圈,看到的一则新闻让她怔住了——

那个当年给朋友布置《三体》读后感的语文老师,竟然是刘慈欣的“笔友”,还与刘慈欣一同登上了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开幕式。十年前这位老师和刘慈欣的通信,一直鼓励着她带领一届届同学阅读科幻作品,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
十年来,徐瑞双没有对别人说过,这位老师和刘慈欣是自己最初的引路者,他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,当年的蝴蝶效应改变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学生的人生。

在一万公里外的四川成都,这一夜对于胥敏而言感动而难忘。她自认只是一个普通的初中语文老师,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,自己与刘慈欣的“十年之约”却能在世界科幻大会的开幕式上被全世界看见。

▲科幻大会开幕式上,教师胥敏和学生们与刘慈欣展开跨越10年的对话科幻大会开幕式上,教师胥敏和学生们与刘慈欣展开跨越10年的对话

作为一个“铁杆幻迷”,胥敏倾心于科幻宏大的想象和严密的思维逻辑之美,于是她在同学们的必读书目中加入了《中国太阳》《三体》等科幻小说,希望将这一生命体验传递给学生。这些并不是考试内容,但没有学生叫苦叫累,事实上,即使平时不爱阅读的孩子也兴致勃勃。

在繁忙的学业中,将科幻作为爱好有什么意义?在外人看来,这是一种没有办法提供答案的生活。而胥敏说,这是一种照进现实的光亮。“对于心智高速成长的青少年来说,想象力是他们未来的潜力。科技发明有时是‘无中生有’的过程,如果想都不敢想,只是束缚在书本中,很多发明都根本不会出现。”

高一学生王九霖已经阅读了三年科幻作品,未来希望从事物理研究,“我可能无法达到推动人类发展的高度,但是把其中的一些原理搞清楚,未来做一些应用,也能有所贡献。”胥敏班上几个12岁的小幻迷也将“科学家”作为未来的目标。

对于更多的学生而言,科幻提供的是一种风景。胥敏认为,阅读科幻能提升思维高度,“去看一看那种你没有见过的,也不可能到达的世界。”在幻想的外壳下,科幻世界如一种镜像的社会,反映现实又不同于现实,孩子们能在书中的跌宕起伏中观照自身,思考如何有意义地生活。

学生们交上来的读后感,或多或少展现出了对他人人生际遇的想象力。一名学生写道:体会到了世态炎凉,你就懂得了要理解人,尊重人。

学生郑豫亮第一次读《三体》的时候,被书中的爱和背叛深深震撼,随着人生阅历增加,才逐渐读懂角色在人性漩涡里的起起伏伏。他这样总结了阅读的感悟:“我觉得我们非常幸运,比起没有读过科幻的同学,我们更懂得世界的复杂性,特别是爱,还有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。”

“另类”的家长观点:

去看科幻,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

如果说老师为孩子开启了一种可能,家长的眼界则影响着孩子能达到的高度。

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期间,成都科幻馆内随处可以见到全家出行的身影。科幻大会开幕翌日,孩子们跟在家长身后前来观展,兴奋地东看西看,似乎让人忘了,这天并不是周末。

“我们专门向学校老师请了假,学校老师听说要去看科幻大会,也非常支持。”“85后”家长卢春霞是两个孩子的妈妈,她身边的男孩一个10岁一个3岁,正是好奇心旺盛的年纪。

▲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科幻主题展上,孩子们与科技装置互动▲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科幻主题展上,孩子们与科技装置互动

某种角度上,卢春霞是一个“非典型家长”,当其他家长想方设法提升孩子成绩的时候,她会陪着10岁的大儿子去上他最喜欢的编程课。

“焦虑?焦虑肯定是有的。”她笑着讲起了补习的“心酸往事”——几年前“奥数风”正劲,她不顾儿子反对去报了名,常常接近十点才补完课回家,然后开始写作业。一个月下来,儿子越来越疲惫,她拿起奥数班的作业一看,颇有“拔苗助长”之感:内容晦涩难懂,也偏离了学校的教学大纲,“就是超前学习。”

她找别的家长一打听,发现其他科目的补习也大抵如此。她找老师退出了补习班。

作为一个从农村考到城市的人而言,求学之路的艰苦和坚持的重要性,卢春霞再懂得不过。她认为自己就是“苦读书”而改变命运的那一类。

“在那个年代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但是时代已经变了,我们不该再把改变命运的途径缩减到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。”竞争般的“鸡娃”,将那些本不属于孩子的焦虑过早地加在他们身上。

类似这样的观点,随着“80后”“90后”成为家长,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。正如卢春霞所说,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裕时,人们更关心精神世界的富足,爱好、性格、眼界,才能支撑起长远的幸福。这些年轻的家长逐渐相信,对孩子的培养,不仅是为了进入大学,也是为了他们大学之后的人生。

儿子爱读科幻作品,也展现出对技术的兴趣,卢春霞便在儿子的要求下为他报名了相关课程。孩子进步飞快,常常独立完成一些作品,富有创造力的点子让大人都为之惊讶。

看着孩子在爱好之路上越走越远,也越来越自信,卢春霞觉得欣慰。“其实我的孩子不需要多么优秀,只希望他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,在丰富人生经验的同时开阔眼界,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。在家长留给孩子的礼物中,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吗?”

在本届世界科幻大会上获得雨果奖的科幻插画师赵恩哲,对于教育也有着类似的观点。他曾偶然地发现,自己的儿子对于大自然有着很强的兴趣和敏感度,那些隐匿于灌木、无人关注的小昆虫,儿子都能准确叫出名字。为此,赵恩哲曾和儿子共同创作了一组名为“昆虫永生”的作品,以赛博朋克的机械风画出昆虫的形象。

“青少年的科幻教育,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,因为社会有这样的土壤,”赵恩哲说,青少年的科幻参与度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,经济水平越高,人们对教育的看法会更多元,需求也会更强烈,因为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。

这次,在成都科幻馆中看到小朋友们兴致勃勃体验VR游戏、沉浸式博物馆、元宇宙项目,让赵恩哲觉得欣慰,“寓教于乐的过程,就是培养和启迪下一代科幻人才的方法。他们感觉到乐趣,就会自己往深入走下去。”

获得雨果奖后,赵恩哲更感到肩负的责任,他希望和其他科幻从业者一道,以更通俗有趣的方式把原本晦涩的科幻知识传播到青少年中去,为中国科幻承上启下做些贡献。

从读者到作者的青少年:

科幻是我讲故事的语言

从科幻读者到科幻作者,这条路有多远?

对于成都七中这群主办《未来梦》杂志的同学们而言,大多数人都已经兼备了两种身份。高二学生赵浚哲是《未来梦》的副主编,从初三开始尝试写作科幻小说,从微型到长篇不等。

他说,当人生行进到一定阶段,对生活有足够的思考,人就会有表达的欲望。从小大量阅读科幻作品的经历给了他想象的习惯,而他故事的核心,往往是从社会新闻中认识到的人物。

当这个人物触动到他时,他会围绕此人的际遇产生种种联想和推演:他的童年经历是什么样的?他基于什么认知或价值观,才有这样的选择?在人物成长的过程中,有什么不可避免的矛盾?

他发现,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进行想象反倒容易,而以身边人为蓝本创作是很困难的。“因为太过熟悉就会有思维定势,而且你也不知道该如何描述亲近之人的命运。”

赵浚哲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,但也不愿意欣然接受乐观主义,事实上,他的小说往往涵盖了复杂的情节,事物在一个陌生时空中曲折前进,人物经历磨难但也怀着颠扑不破的信仰,“我希望体现出一种辩证法的精神。”

“在一个已经难以考证的远古时期,一个人造人预感到了文明的衰退,用自己的意识创立了一个副本,以这个副本继续在末世化的世界中生存下去……”

这是赵浚哲发表在最新一期《未来梦》上的文章。一些作者认为,自己是故事中造物主的角色,可以随意安排人物的命运,而赵浚哲认为自己没有那样的权力,恰恰相反,当自己把人物性格和信念都设定好、琢磨透以后,“情节是自然而然发展的,如果他没有这样的性格,他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。当人物被创造出来之后,走向就不是作者能决定的了,他有自己的终点。”

这种如河流般的直觉,让赵浚哲的作品读起来有一气呵成的感觉,读罢又不禁倒回去再看个人和时代背景如何纠缠。赵浚哲说自己欣赏现代主义作品,所以基本的世界观搭建起来以后,“创作应该忠实于那个世界,而不是忠实于自己的欲望。”

在《未来梦》杂志编辑部,像赵浚哲这样的年轻科幻作者还有很多。20多年来,这本完全由学生自己写作、编辑、付梓的杂志,在遭受种种挫折之后,不仅没有黯然退场,反而还在不断壮大,内容越来越丰富、排版越来越精美,这也证明着它的生命力。

▲杂志部分成员合照杂志部分成员合照

“科幻是一种很理想化的存在,理想又往往很脆弱,但正是这样的原因吸引着我们,鼓励我们敢于接受一种从来没有的挑战,想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。”赵浚哲说。

10月22日晚,随着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落幕,许多关于科幻的故事开启了新的篇章。如今中国科幻的繁荣,得益于一代代科幻作家的奉献和幻迷的坚持,青少年群体成长为极其重要的中坚力量。

在他们身上,科幻显示出特殊的一面:科幻塑造着他们的成长道路,胥敏十年前的学生中,有人投身考古探索“时间之谜”,有人在实验室中突破未知前沿,有人奔赴异国他乡更广阔的天地……与此同时,长大的他们用更迭的科技将畅想变为现实,让曾经壮丽的科幻想象变得稀松平常。

在这样看似永恒的交替往复之中,一代代群星从这里升起。

红星新闻记者 张芷旖 叶燕 

编辑 成序

刘慈欣成都市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

“掌”握科技鲜闻 (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)

相关新闻
中商网

中商网10000+篇文章

站点 微博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中商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
返回列表

拓展阅读
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4 by 中商网 zs.hzzixu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